在朱元璋从草根到帝王的奋斗路上,遇到的强大敌人极多,经历的生死时刻也有好些次。
几乎是步步凶险万状。
以至于后来朱元璋登基称帝,给皇子皇孙们讲起当年打天下的惊险岁月,讲到动情之处时,都忍不住抹起眼泪。
不过,要问朱元璋戎马生涯里,最强大的一个对手是谁?
恐怕还不是当时北方风雨飘摇的元王朝,却是雄踞华中的“汉政权”皇帝陈友谅。
而要论与陈友谅的麾下武将里,谁是曾经险些要了朱元璋命的生死仇敌?那更首推一位陈友谅的心腹悍将:张定边。
当然,在后来诸多明朝文人的笔下,这位险些叫大明朝开不了国的张定边,也还有另一个响亮名号:元末第一猛将。
01.朱元璋的生死仇敌
虽然朱元璋登基后经常标榜,自己本是“淮右布衣”,也就是穷出身,不过在张定边面前,千万别和他比穷。
论起出身来,张定边比起苦农民朱元璋,那更是穷困。跟陈友谅一样,属于湖北地区的“渔户”家庭,是那种穷农民家见了也要远远躲的类型。
可出身穷家的张定边,却偏活成了异类,生的魁梧俊美,如果不是因为一身破衣服,看上去就俨然是一个贵族气十足的公子。
而且虽说没钱读书,却是无师自通,天文地理武艺全都练得精熟。
年轻时也在当地出了名,还专爱拔刀相助,俨然一个游侠式人物。
而在结识了元末枭雄陈友谅后,张定边更从此找到了人生方向,他与陈友谅在黄蓬镇结拜,从此鞍前马后跟随他打天下,一身才华更是施展开来,多次为陈友谅在战场上建立奇功,帮助他打下了华中地盘。
在朱元璋崛起以前,俨然成了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力量!
但就在这个关口,忠心耿耿的张定边,与陈友谅的分歧也越来越大。
特别是在与朱元璋的较量里,战略眼光卓越的张定边,几次发现了朱元璋的陷阱,比如江东桥之战前,他一眼看出朱元璋设了埋伏,狠命拦着陈友谅,却被陈友谅一顿怒骂,接着就有了江东桥之败。
幸亏张定边及时增援,才把陈友谅惊险救出来。
但不管这时的陈友谅变成啥样,张定边却还是那个张定边,自从与陈友谅磕头结拜,就抱定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。
受了多大的委屈,都是一如既往兢兢业业。每次陈友谅瞎折腾战败,都是他埋头整顿训练兵马,再为陈友谅练出精锐来。
终于辅佐着陈友谅在鄱阳湖上,以六十万大军的规模,与朱元璋展开这场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大战。
其实对鄱阳湖之战,张定边的看法,也和陈友谅完全不同,在张定边看来,拼上所有精锐跟朱元璋赌这仗,完全就是瞎胡闹。
只要陈友谅以重兵围困南昌,然后分兵直扑南京,朱元璋纵然有三头六臂,也必然被活活困死。
谁知陈友谅铁了心,一连串的败招后,还是要和朱元璋在鄱阳湖上过招。
张定边也只好长叹一声,明知战略错误,依然决定以死相拼。
而就在鄱阳湖之战,如张定边所料陷入僵局后,一直对陈友谅忠心耿耿的张定边,却决定瞒着陈友谅做一件疯狂的大事:奇袭朱元璋!
成了是陈友谅的功业,败了也就搭上自己,拼上这条性命,来报陈友谅的知遇之恩。
于是,猝不及防间,朱元璋的生死一刻到了:张定边率领的三艘战舰,突然发疯似的直向朱元璋的大军扑去。陈友谅这边看的目瞪口呆,朱元璋大军更是瞬间吓傻,三十多艘朱元璋战舰,竟然被疯狂的张定边一口气打的七零八落。
惊呆的朱元璋,更是看见张定边本人站在船头指挥,伤痕累累的三艘战舰劈波斩浪狠杀过来……
这场意外突袭,好似宝剑呼啸而出,森严的朱元璋水军大阵,分分钟划开了大口子,一向沉稳冷静的朱元璋也慌了手脚,连忙下令旗舰转移,谁知越忙越乱,朱元璋的旗舰开了没几下,竟然意外搁浅了。
张定边的战船,更是加足马力猛冲过来,硬弩火枪呼啸着朝朱元璋招呼。
眼看大明朝未来的开国皇帝,就要成了张定边的刀下鬼。
好在关键时刻,朱元璋的爱将常遇春急火火赶到,一看冲过去来不及,立刻急中生智张开强弓,瞄着张定边射过去,屹立船头的张定边一下栽倒。
张定边被射中后,无力指挥战斗,就此退出朱元璋水军,竟无人阻挡。
在大明王朝的开国战争史上,鄱阳湖的这个黎明,确实是无比惊魂的一刻。
02.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
这场惊魂大战后,咬牙切齿的朱元璋,算是记住了张定边的名字。
但功亏一篑的奇袭,也并没有扭转陈友谅的命运,随后发起火攻冲锋的朱元璋,终于歼灭了陈友谅的主力舰队。
节节败退的陈友谅,也终于在突围路上死于朱元璋的劫杀里。
元末一代枭雄,就此人生落幕。
但是曾经给朱元璋生死惊魂的张定边,却依然咬紧牙关不肯放弃。
陈友谅大军悲壮的突围路上,浴血奋战的张定边亲自驾驶着小船,护送着陈友谅的尸体杀出重围,以全身受伤百出的惨烈代价,终于把陈友谅的尸体带回武昌安葬,然后手把手扶持着陈友谅的儿子陈理登基,继续扛起血战朱元璋的大旗,再然后朱元璋兵围武昌,张定边率领残兵浴血死守,两个月杀的朱元璋前进不得。
谁知正杀红了眼时,却见武昌城门洞开:原来吓腿软的陈理,竟主动开城投降了。
哪怕到了这一步了,张定边却还不屈服,硬是带着亲兵杀了出来,竟再度冲出朱元璋的包围圈。可是冷静下来才发现:陈友谅战死了,陈理投降了,自己未来的路在哪呢?
张定边长叹一声,将仅有的财物分给了这些追随他一生的士兵们:汉国完了,战争结束了,你们也都不要打了,回家好好过日子吧。
这群征战多年的弟兄,就此嚎哭一场,洒泪告别。
大家都回家了,张定边呢?
沦为光杆司令的张定边,之后的几年里,基本过着四海为家的生活,足迹一度遍布南方各省。
一直到了明朝洪武元年的秋天,朱元璋已经登基开国,北方的元王朝也被打的狼狈北逃。
天下终于一统,流浪的张定边,也决心换个活法——在福建灵源山出家为僧,法号沐讲禅师。
这位征战一生的悍将,从此以后开始了另一种奇特的生活,每天在庙堂里研究佛法,还带着徒弟们开了五十多亩土地,从此彻底与世无争了。
而他那曾经威震沙场的一身武艺,也在寺庙里越练越精。
出家十年以后,一次练功时的张定边突遇山林猛虎,却是不慌不忙出招,瞬间就用禅杖把扑上来的老虎拍死,一下威震当地。
不过在当地乡民眼里,这位能拍老虎的老和尚非但不可怕,相反还十分可亲。
彻底熄了杀戮之心后,出家的张定边,变成了一个十分和善的人,更以与世无争教育弟子们。
如果不是击杀老虎的那一下,好些乡民甚至想不到,这个好脾气的老禅师竟然还会武功。
但唯独没有变的,却是张定边的侠义心肠,一身的文韬武略,从这时起用于开荒种菜,年年都有好收成,更毫无保留把种菜技艺传授给乡民们。
而在几次闹瘟疫时,医术精湛的张定边,不但主动去村里给乡民们义务诊治,甚至还种植了大量药材,他亲手发明的菩提丸(即现在的灵源万应茶),更是当地知名的防治瘟疫灵药,而且每次施药都分文不取,年年救活病人无数。
这样的生活,从洪武元年出家起,他一直过到永乐十五年,直到以九十九岁(虚岁一百岁)的高龄溘然长逝。
以福建当地史料记载,他圆寂的消息传开时,当地的乡民们纷纷洒泪,好些人更是结伴到寺庙里叩拜,如同失去了亲人一样悲痛。
也有人戏言说,作为朱元璋的死仇,张定边用一种特殊的办法“报仇”了:他活过了朱元璋时代,活到了朱棣时代。
但想必在这位沐讲禅师心中,过往的恩怨,却也早是浮云。
他要做的,就是一个弘扬佛法的沐讲禅师。
在金戈天马的元末战争时代,这位充满佛心的铁汉,却是最值得尊重的人。
--本文节选自《明朝那些事儿》